回转窑大小齿的顶距计算及回转窑齿轮弯曲变形分析-水泥设备网
回转窑大小齿轮的顶距计算及回转窑齿轮弯曲变形分析-在普通回转窑齿轮传动中,回转窑大小齿轮的顶距计算齿顶隙c-0.25m(式中m为齿轮模数)这样齿顶隙可调定为11.8毫米。回转窑大小齿轮齿顶间隙理公式为C=0.25m+2(mm),回转窑齿轮弯曲变形的原因:基础承重后的下沉,使各档、托轮标高不在同一直线上;红窑现象,回转窑大齿圈处窑体弯曲变形,会引起大齿圈径向偏摆过大;0371-63759558
回转窑的大小齿轮的作用一般回转窑的传动部分中,与减速箱出轴相联的是二段传动齿轮,此齿轮与回转窑大齿圈啮合,即所谓二段传动。二段传动小齿轮安装、检修时,传动轴的找正很重要。安装时。以齿顶间隙初步定位。在普通齿轮传动中,齿顶隙c-0. 25m(式中m为齿轮模数)这样齿顶隙可调定为11.8毫米。可用一个11,8毫米长约120毫米的圆钢放在两齿轮根顶之间咬紧即定了齿顶间隙,二段齿轮就定了位,再调整一下齿面的平行度和两端的侧间隙一样就行了。同时测量齿侧隙须符合要求传动小齿轮宽度比窑身大齿圈宽,宽度差应等于简体窜动量,所以应根据回转窑所处的跑上跑下位置来调定齿宽接触位置,错开一个x毫米距离,这个数据的大小,由设计给定。目前国外安装小齿轮时,则是直接以两个齿轮的节圆相切来安装。这种做法认为大齿圈热膨胀,而轮带膨胀会使窑简体抬高,不致使齿的啮合发生变化,目前引进的窑体就是这样做的。
根据JCJ03-09<水泥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>,回转窑在冷态下大小齿轮齿顶间隙理论计算公式为C=0.25m+2(mm),式中m为齿轮模数。2号回转窑大小齿轮模数为28mm,故C理论值为9mm,与表2比较,齿轮齿顶间隙实测值比理论值要小得多,运转时齿轮的齿顶与齿根干涉,发生振动。另外由于齿轮顶部间隙大小不一,可以判断出回转窑存在轻度变形。
2 处理方案
解决办法是通过对托轮底座加垫来提高窑中心线,从而增加齿轮的齿顶间隙。由于2号回转窑运转时间较长,大小齿轮齿面已有一定的磨损,如果把齿顶间隙重新恢复到冷态时的理论值9mm,必然会引起齿侧间隙增大,窑运转不稳定,因此我们决定将齿顶间隙控制在8mm。抬起轮带至适当位置,使大小齿轮齿顶间隙达到8mm左右后,保持4号墩(从窑头至窑尾各支承墩依次编号为1~6号)处的小齿轮位置不变,换4号墩东侧托轮(因直径磨损76mm),垫3号墩东西两侧及4号墩西侧托轮底座,再用托轮瓦座下加垫法调整其它各墩支承。
3 具体步骤
1)用320t油压千斤顶在4号墩处将轮带顶到距两侧托轮表面3mm,将东侧旧托轮撤出,换上的新托轮直接紧靠到轮带上紧固。将西侧托轮抬高,托轮中心抬高的近似计算见图1,抬高量h=(OC-OA)cos30°=(1/2)(1220-1181)cos30=16.887mm。给西侧托轮前后瓦座都垫上16mm厚的垫,然后移动其紧靠轮带紧固。以上工作完成后,卸掉千斤顶,使回转窑恢复自然状态。再用同样的办法处理3号墩2组托轮。
正常生产时跟踪调整。回转窑投入正常生产,观察窑热态时的受力情况,并在连续生产72h后,对受力较大的2号、5号墩支承装置再进行适当调整,使整个窑受力趋于均衡。 通过对2号回转窑支承装置的全面调整,窑运转平稳,转距相对以前下降200N·m,且无振动
引起回转窑齿轮弯曲变形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:
窑体放置期间运输过程中产生变形;基础承重后的下沉,使各档、托轮标高不在同一直线上;红窑现象;筒体更换进对接不直;热态停窑后,没按要求间隔转动窑体,使窑体上下温差过大,又在物料自重作用下发生弯曲变形
大齿圈处窑体弯曲变形,会引起大齿圈径向偏摆过大,使其与小齿轮在齿合过程中产生振动推论。
回转窑筒体轴向窜动控制的要求
为了保证回转窑筒体能够有规律地作上下往复窜动,控制的核心是窜动速度。由上文对Φ3.5 m×145 m回转窑筒体窜动的实例分析中可见:如果不加控制,其下窜速度是很大的,每分钟达3.8 mm。显然,这样大的窜动速度必然会加剧托轮、轮带和大小齿轮的磨损,有害无益。
长期的使用经验表明,回转窑筒体上下一个周期往复窜动时间,对传统窑型,即1 r/min左右的回转窑筒体控制在24 h左右就能有效地避免轮带和托轮表面以及大小齿轮磨损不均。这就是说,在保证托轮、轮带和大小齿轮沿宽度方向磨损均匀的前提下,窑体的窜动速度越少越好。经讨论认为:窑体上窜的时间为8 h,下窜时间为16 h较为恰当。在以前设计的回转窑,窑体往复窜动的距离为50 mm左右。因此,窑体的上窜速度为vs=50/8=6.25 mm/h,即窑体每转一转上窜为0.104 mm左右;窑体的下窜速度为vd=50/16=3.125 mm/h,即窑体每转一转下窜为0.05 mm左右。对于新型干法预分解窑,窑筒体转速n1=3~4 r/min,即是传统窑型的3~4倍。使用的时间还不算太长,这方面的经验还没有总结出来。不过从磨损速率保持相当来看,窑体上下往复一个周期的时间应该缩短,为传统窑型的1/3~1/4,即8~6 h,平均为7 h,上窜时间控制在2.5~3.0 h,下窜时间控制在4.5~5.0 h左右。这样上下窜动的速度也就同时增大了3~4倍。
窑体上下窜动的距离近来有减小的趋势发展。以前一般都设计在50 mm左右,而现在有设计为10~15 mm的。这样,托轮和小齿轮的宽度就都可以减小,不必像以前托轮比轮带、小齿轮比大齿圈起码宽50 mm以上。同时也会简化回转窑窑头和窑尾密封的结构,从而大大改善其密封效果,还会减轻托轮和小齿轮两侧出现凸肩、轮带和大齿圈两侧出现压延卷边的现象,从而可延长它们的使用寿命。
|